□ 本报记者 吴良艺
r□ 本报通讯员 赵若诗 王瑜
r金秋九月,承载着中国与东盟合作梦想的盛会如约而至。
r9月17日至21日,第22届中国-东盟博览会、中国-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。
r9月17日下午,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人流如织。会展中心D区二楼楼梯口左侧,一块“涉外法律服务团”的蓝色指示牌格外醒目。
r这里是南宁市司法局组织的“升级版”涉外法律服务团,多名值班律师、公证员正忙碌地接待着中外客商的咨询。
r16时左右,一名身着传统缅甸服饰的客商匆匆走到服务台前,用缅甸语询问:“我想把我的大米品牌引进中国市场,该怎么申请品牌?”
r来自广西广合律师事务所的值班律师李成渝立刻起身,并递上一杯茶水。“您在中国是否有公司或营业地址?”李成渝一边询问,一边拿出《涉外商标注册指南》递给他。
r短短15分钟的交流,这名客商笑着说:“谢谢你们,我原来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操作,现在清楚多了。”
r涉外法律服务团进驻展区,既提供专业的法律指导,又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桥梁。
r“去年,我们首次组建涉外法律服务团进驻东博会提供法律服务,深受参展企业和观众欢迎。”南宁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科科长舒珍介绍,今年,南宁市司法局提前数月启动遴选,从全市律师、公证、仲裁、司法鉴定、商事调解机构中“优中选优”,集结30名具备丰富涉外实务经验、熟悉英语或东盟国家语言的法律专业人士,组成涉外法律服务团。
r《法治日报》记者了解到,今年涉外法律服务团的服务覆盖知识产权、国际贸易、跨境投资、合同合规等多个涉外法律领域,在会展期间每日9时至17时驻点,提供“一站式”法律服务。
r“很多东盟客商对中国法律并不熟悉,我们就是要做他们走进中国市场的‘第一座桥’。”来自广西邕江律师事务所的值班律师张浩告诉记者。
r人工智能科技也是本次涉外法律服务团的一大亮点。记者在服务展区看到,一块展示AI仲裁咨询小程序的展板吸引众多参展客商与观众驻足,大家纷纷掏出手机扫码体验。
r“为打造‘智慧+法治’服务新体验,今年南宁仲裁委员会自主研发的AI仲裁咨询小程序,可为中外客商提供中、英、泰、越南语等多语种智能法律咨询服务,实现仲裁流程、法律依据等常见问题的‘秒回’响应。”南宁仲裁委员会工作人员黄鹏介绍。
r桂南公证处AI智能客服“桂小南”也已同步上线,不仅支持多语种语音交互,还覆盖合同协议、知识产权、出国公证等高频率咨询需求,真正实现法律服务“指尖办、随时办”。
r16时45分许,参展观众开始陆续离场,而法律服务团的咨询台前,依然不乏前来问询的客商与观众。他们带着疑问而来,满怀答案而归,身后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中愈发清晰的法治底色。(吴良艺 赵若诗 王瑜)
r(法治日报)
在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