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分宜杨桥公社坡下大队,如今已更名为镇和村。这里不仅是一个普通的村落,在历史长河中,它还孕育了江西的第一位文状元——卢肇。卢肇字子发,唐会昌三年(公元843年)高中状元,自幼便刻苦攻读,勤学不辍。他仕途颇为顺遂,先后在歙州、宣州、池州、吉州任职,治理地方有声有色,既赢得百姓爱戴,又得到朝廷的认可。仕途之外,他勤于笔耕,留下了大量著述,如散文《李謩》以及《文标集》《届堂龟鉴》《卢子史录》《逸史》《愈风集》《大统赋注》等,上百卷之多。因此,他的故乡杨桥还特意建有“状元桥”和塑像,以纪念这位一代才俊。
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,这个曾经因状元而闻名的村庄,再次迎来了新的故事。一批来自繁华大都市上海的知识青年,怀着理想和热血,响应“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”的号召,告别父母,告别都市霓虹,踏上南下的列车,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落户扎根。简陋的土屋,昏暗的油灯,粗糙的锄头与沉重的草帽,伴随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。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知青们在劳作与困境中磨砺意志,逐渐学会用汗水和坚毅去面对生活的考验。
展开剩余79%在这批知青当中,有一个姑娘格外引人注目。她长相极美,却不爱与人攀谈,常常在煤油灯下默默读书。村里人私下议论她“清高”“难相处”,却谁也没料到,这个沉静的女孩,日后会成为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影视明星,被誉为中国的“奥黛丽·赫本”。她就是龚雪,那位被称作“挂历女神”的美人,她不仅是那个年代无数青年心中的偶像,更是女性们争相模仿的时尚符号。她从普通知青成长为演员的道路,正是从这段艰辛岁月中一步步走出来的。
龚雪出生于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。父亲是一位美术工作者,母亲是一位摄影师,因而她从小耳濡目染,接触到许多艺术佳作。她是家中的“掌上明珠”,长相清丽灵动:脸庞娇嫩,眼睛澄澈如星辰,嘴唇红润似樱花瓣,笑容明媚动人。童年的她住在上海老弄堂里,一个狭窄的隔间便是全家的住所。弄堂中最热闹的时刻总是中午,狭窄的走道摆满了各家灶台,小小的龚雪就像一条灵巧的鱼儿,穿梭其间为大人递盐传醋。邻居们都夸她聪慧乖巧,既文静又多才多艺。
她的童年生活并不奢华,但却充满了艺术气息。小学时,她就读于延安东路小学,却因性格腼腆,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,声音轻得像蚊子。老师在评语里写道:“要克服胆小的缺点。”父亲为锻炼她,送她去少年宫学习舞蹈。没想到她一学便展露天赋,很快便能歌善舞,还喜欢模仿人物,成了学校里的“小明星”,经常被挑选参加演出。
中学毕业那年,她遇上了“文革”。年轻的她跟随好友们南下串联,第一次独自踏上火车去南京。可现实远比想象残酷,临时安置在破旧庙宇的“接待站”,床铺爬满虱子,三个小姑娘只能整夜坐着度过。天亮后,她们走出街头,看到遍地的大字报和批斗场面,吓得急忙搭上返沪的火车。这段经历让她意识到,农村或许才是施展抱负的“广阔天地”。因此,她与好友们毅然报名,成为一名下乡知青。
离开上海那天,火车站广场人山人海,红旗猎猎,锣鼓喧天。广播里循环播放着《好儿女志在四方》,送别的场景让人热血澎湃。火车驶离,知青们怀着理想抵达江西南昌,又被转送到分宜杨桥公社坡下大队。从此,简陋的生活开始了:蚊帐、毛毯、竹壳热水瓶和一双草鞋,是她们全部的行囊。她们先寄住在村民家里,后来搬进集体宿舍,开始靠自己劳动为生。白日田间耕作,夜里点油灯读书,艰苦中又带着青春的坚韧。
龚雪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知青生活。农忙时节,她与伙伴们下地割稻插秧,身上常被蚂蝗叮咬得血迹斑斑;夏夜无电,蚊虫成群,叮咬得人痛痒难耐。但正是这样的磨炼,让这个柔弱的女孩逐渐成长为能挑能扛的坚毅女子。与此同时,她依旧坚持在夜晚读书,把文学和艺术的热爱藏在心底。正是这份执着,为她日后成为演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后来,她凭借在文艺宣传队中的出色表现,被调入公社宣传队,最终迎来了命运的转机。因为天赋与努力,她脱颖而出,考入总政歌舞团,成为一名女文艺兵,从此真正踏入艺术的殿堂。此后,她一路走来,凭借清丽脱俗的气质与出众的演技,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圈的一颗璀璨明星,赢得金鸡奖、百花奖等无数荣誉。龚雪不只是荧幕上的“第一美人”,更是那个年代独属于青春与奋斗的象征。
发布于:天津市在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